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

104年導遊人員職前訓練第23期-台灣原住民文化(2015/11/10)


台灣原住民文化
講師 根誌優(達英‧拿答弗撒萬葛斯阿門)

  • 台灣原住民16族12縣市6區50鄉鎮分布圖

  • 台灣原住民目前共有16族,大致可以區分為43種語言
  • 1945年戶政登記方式不一,造成原住民姓氏亂掉

    • 泰雅族由來:巨石迸裂所生
    • 賽夏族由來:大霸尖山上的巨石所生
    • 卑南族由來:根據長老口述,祖先是由竹子所生;另一種說法是祖先由巨石裂開所生
    • 考古學家認為:一萬年前,亞洲大陸東南海濱移居,冰河融化造成海水上升回不去大陸而定居於台灣
    • 原住民社會型態分為母系社會、父系社會、雙系社會等,其中雙系社會即共同分工、共同分享
    • 父系社會:頭目執行、民族分工

    • 雙系社會為貴族制,僅排灣族擁有此制度

    • 泉州稱原住民「環納(Huana)」,即「匈奴」之古漢語(匈奴自稱Whoni,即人)。後稱為番、東番
    • 原住民稱漢族"Buh",因為認為漢人很會放屁、"Yongbagao",因為勇+瘦、"Mugang",因為瘦黑及包頭巾
    • 1683年,康熙皇帝將台灣納為大清帝國版圖,15世紀泉州與台灣「環納」即有貿易活動
    • 1942年,世界二次大戰日軍派台灣原住民組成「高砂族挺身報國隊」、「高砂族義勇隊」等
    • 1948年,電報將「高砂番」改稱「山地同胞」
    • 1994年,為了消解族群間的歧視,將「山胞」正名為「原住民」
    • 台灣原住民16族的族名意義

    • 台灣原住民的平埔族群分布區域
    • 北投,Badao4:女巫(n.)、施巫術(v.)
    • 阿美族,男人要有本事才嫁得出去
    • 豐年祭情人之夜,女生給中意的男生檳榔作為邀約,男生回以麻糬代表喜歡對方
    • 母系社會:男生不做事,只負責保衛部落


    • 排灣族,百步蛇為其守護神,而非祖靈
    • 頭目相當於里長
    • 頭上有插羽毛者代表貴族身分,講究門當戶對,否則結婚會升降階級


    (中場下課10分鐘)

    • 泰雅族是一個戰鬥民族,特色為祖靈祭
    • 遠古由石頭迸裂走出2男1女,1男走回石頭,留下的一對男女是泰雅族的祖先
    • 天狗部落smayang(?)是泰雅族第一個建立的部落
    • Gaga的本意是祖先遺訓,及祖先所定之制度規範,逐漸演變成功能群體,發揮共勞合作、同負罪責同甘共苦的團隊精神。所以Gaga是強調祖訓和團隊精神者。
    • 泰雅族中,小兒子須繼承全部家產,因為要留在家中照顧父母


    • 布農族見到人會以"mihomisa"問候,其意義為「你還活著」
    • 布農族講究以人為本,珍惜緣分。故吃飯時主人會為每一位用餐者分肉

    • 2004年1月,太魯閣族經政府核定為第12族台灣原住民,係屬賽德克系
    • 1914年的「太魯閣事件」
    • 奇萊山黃金礦為最多金礦所在,許多外國人假傳教、真掏金,開戰後,假貿易樟腦油、真掏金
    • 1909立鷹山事件,日本人透過歡越嶺古道至清境農場進行理番

    • 卑南族之大獵祭及除喪祭為其特色
    • 猴祭為其成年禮,青少年將其養的猴子刺殺後祭弔,以代表其已成年
    • 魯凱族為父系社會,意指「住在深山的人」
    • 百合花為其貴族之代表,除了分辨平民及勇士外,亦可代表女性貞潔操守
    • 豐年祭盪鞦韆時異性才得以擁抱
    • 百步蛇相當是魯凱族的家人、好友
    • 外人不得碰觸魯凱族之祖靈柱

    • 6-7歲時第一次紋面,利用竹片切割並上色,1-2年後第二次紋面,女孩子再第一次月經前第三次紋面,紋面失敗通常都會因感染而死亡,賽德克族則認為其為惡靈
    • 祖靈祭是賽德克族的特色之一

    • 服婚役為鄒族特色之一,另一特色為戰祭瑪雅斯比(Mayasvi)
    (中場下課10分鐘)
    • 賽夏族部落主要分布在苗栗南庄,大多為根性及朱姓
    • 祖靈祭相當於過年,矮靈祭相當於普渡


    • 雅美族,即達悟族。採二元領導制,雅美即「我們」,指北方。
    • 飛魚祭為其特色之一,一年有10個月的周期可以抓魚
    • 雅美族愛好和平,族人起爭執採用的解決方式為互相丟石頭直到有人流血即停止,輸的一方或沒有贏的一方都賠償對方
    • 雅美族忌諱陵墓


    • 噶瑪蘭族為阿美族分出之支系,其特色之一為豐年祭



    • 邵族為日月潭水里最後之部落,祖靈祭為其特色之一,農曆7月31日相當於除夕,農曆8月1日相當於過年,去別人家皆可以吃飯
    • 「先生嬤」代表巫師



    • 撒奇萊雅族為阿美族分出之族群之一,因為1878年加禮宛事件(反清),與噶瑪蘭族險遭滅族,倖存的族人藏身在阿美族受到保護(講自己族語,學別人族語而保留自己的語言),直到2007年才正名為撒奇萊雅族,成為台灣原住民第14個族群


    • 巴拉瑪火神祭與傳統豐年祭不同,為撒奇來雅族後人對祖先的追思祭典。 祭典中共有七道法禮,並以紅、綠、藍、白、黑五色使者祈福。在祈福儀式後,舉行火葬儀式燃燒火神太花棺,祈求火神的靈魂能與族人一起浴火重生。
    • 1875年,吳光亮率「飛虎軍」,開闢台灣第一條中橫道路


    • 拉阿魯哇族於2014年6月正名,成為台灣第15個原住民族群,至2015年6月有族人238人
    • 其特色之一為貝神祭(takiaru,矮人)



    • 卡那卡那富族為2014年6月正名,成為台灣第16個原住民族群,至2015年6月有族人214人
    • 該族群特色之一為米貢祭


    •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歲時祭儀表

    • Nature雜誌對台灣原住民的詮釋為:台灣送給全球最好的禮物

    沒有留言:

    張貼留言